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2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Pages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製作生物性堆肥之液化澱粉芽孢桿 作生物性堆肥之液化澱粉芽孢桿 菌種(TCB428)

產品特性介紹
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分離菌株(TCB428)是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從農田土壤篩選出的新型本土有微生物菌種之一。本菌種具有快速分解有機質之功能,並具有適應性頗廣的特性,可以促進有機廢棄物分解,縮短堆肥腐熟時程。因此,本菌種頗適合應用在堆肥製作上。
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分離菌株(TCB428)應用在蔗渣木屑堆肥製作時,首先調配適當的有機材料種類及用量,
包括蔗渣、木屑及豆粕等有機材料,再配合接種適量的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分離菌株(TCB428)
及調整水份含量至60%。
爾後堆肥溫度可以於2~3日內,快速提高至60℃以上,且堆肥化過程中的臭味也明顯降低,腐熟時程估計可提早5~7日,堆肥成品外觀顏色較深黑褐且鬆軟,腐熟堆肥的養分含量穩定,品質優良。

 出版刊物 / 台中區農業專訊 第七十五期目錄(100年11月)-最新技術移轉專輯

50%亞磷酸溶液配方

50%亞磷酸溶液配方

產品特性介紹
亞磷酸屬於非農藥防治物質,能防治作物露菌病、疫病及白粉病等病害,可完全取代防治上述病害之農藥。台中場研發之「50%亞磷酸溶液」產品比「固體亞磷酸」有下列優點:
安全性高、調配順序不拘、液體產品不怕潮解、調配時不需天平使用方便等。
經過多次試驗,發現相同濃度之「50%亞磷酸溶液」與「固體亞磷酸」防病效果一樣好;另外「50%亞磷酸溶液」長期放置後,亞磷酸不會轉變為磷酸,成份穩定。
使用亞磷酸其好處有
(1)在梅雨季節及颱風季節往往傳統農藥防治效果不佳,而事先連續使用多次亞磷酸後,其露菌病等病害幾乎不發生;
(2)大量減少農藥使用量及次數;
(3)亞磷酸比農藥更便宜,可降低生產成本;
(4) 亞磷酸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5)採收的農作物無農藥殘留問題。

 出版刊物 / 台中區農業專訊 第七十五期目錄(100年11月)-最新技術移轉專輯

生物技術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之應用

生物技術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之應用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黃秀華
前言
  台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由平地到高山地區皆可耕作。但因每位農民耕 作面積不大,大多採集約栽培,土地利用頻繁,加上常年不當的使用化學肥料,土壤已有日 漸酸化的現象,導至台灣土壤傳播性病害的日益猖獗。台灣作物土傳性病害中,由鐮胞菌 屬、疫病屬、白絹病菌、立絲枯核菌等病菌所引起者佔大部份,如以香蕉黃葉病、瓜類蔓割 病、蔬菜萎凋病、瓜類疫病、各種作物之白絹病等尤為嚴重,且不易防治,為農業上頗為棘 手之病害問題。過去灌注殺菌劑或使用燻蒸劑以防治這類土傳性病害,雖然有良好的效果, 但由於農藥殘毒及再污染的顧忌且成本過高等緣故,未能普遍應用。近數十年來,植病學者 開始尋求生物防治的可行性;而生物防治之所以被認為最具潛力的病害防治策略之一,除較 少污染外,對研究一套有效的生物防治所需花費的經費,較傳統育種工作少,且所耗費的時 間更短。以往在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中,因傳統技術對於生物防治機制,不易了解與突破, 但近年來由於遺傳工程技術的發展,已有部分因藉由基因操作而得到解決。且由於利用基因 轉移技術來証明生物防治機制(抗生、競生及超寄生),已較傳統的相關性推測精確,故目前 已被廣泛利用。
  生物防治的研究,主要是希望藉由自然界生物的力量以減少病原菌在農業生態體系中所 造成的損失。亦即考慮自然生態的平衡與保育為前題,謀求植物體的健康,以維繫農作物原 有的生產潛能。經由對病原菌、拮抗微生物、寄主及環境條件間相互作用的了解,目前生物 防治成功的例子有(1)以 Peniophora gigantea 防止 Heterobasidion annosum 對林木的感染,(2)馴化 的煙草嵌紋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系統,可以防止具毒性 TMV對植物的感染,(3)以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處裡寄主植物根尖,可以防治腫瘤細菌 Agrobacterium tumefasciens 的 感染,(4)螢光細菌對小麥根腐病的防治,(5)利用處女土解決夏威夷木瓜重植問題,(6)以木黴 菌防治草皮病害及蔬菜灰黴病等病。
  最近生物技術在醫藥、發酵工業、農業上應用的突破,更有助於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防 治上的實現。故有關(1)鐵離子嵌合物的研究與利用,(2)利用基因轉殖技術修補植物的基因, 使其分泌有益微生物生存的代謝物, 以達防病的目的,(3)將拮抗微生物的拮抗基因嵌入寄主 植物而達防病的效果,(4)利用生物技術探討生物防治的機制,以作基因遺傳之探討, (5)利用 遺傳工程技術使適宜根圈生存之微生物遺傳性狀改變而成為病原菌之拮抗菌等生物防治新技 術的發展,均是值得重視。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之應用
  曾經被記載過的土壤拮抗微生物種類甚多,如 Fluorescent pseudomonads, Bacillus subtilis, Coniothyrium minitans, Penicillium spp., Trichoderma spp., 等。其中以螢光細菌(fluorescent pseudomonads)如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及 Ps. putida 等,最近幾年研究最多 。 主要有:
1.抑病土的研究
  如 Scher & Baker (1982)從加州土壤分離出來的 Pseudomonas putida 菌株,可抑制有病原性 的 Fusarium oxysporum ,並可因其加入導病土中而發生抑制作用,這種細菌後來被証明會產生 一種鐵離子嵌合物 (sideropbore)而弱化病原菌或使其不能利用鐵離子。
2.抗生素的作用
  如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2-29 可促進小麥生長及降低小麥根腐病, 證明與其所產生的 Phenazine-1-carboxylate 有關;P. fluorescens Hv37a可產生一種抑制疫病菌的化合物,降低棉花 猝倒病。Howell & Stipanovic證明純化的抗生素, 可減少棉花遭受疫病菌及 Rhizoctonia solani 的 危害; P. putida M17可產生一種未經鑑定的抗生素可抑制馬鈴薯軟腐病,但使用不產生抗生 素的變異菌株則較無效果。
3.鐵離子嵌合物的作用
  鐵是許多生物體中重要酵素的成份,惟土壤中的鐵常以鐵氫氧化物存在,不易被植物或 微生物利用。因此在缺鐵的環境下,微生物常會產生一種鐵離子嵌合物以獲取土中的鐵離 子。由於這些具有分泌鐵離子嵌合物的微生物如營光細菌,可有效的在土壤中競爭鐵離子, 故常被發現在生物防治中,扮演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Kloepper et al首先証明在生物防治機制 中,鐵離子嵌合物產生的重要性,其後陸續發現鐵離子嵌合物與抑制鐮胞菌等多種亞種病原 菌、小麥根腐病、疫病菌及有害微生物有關。
4.促進作物生長的研究 :
  Anderson & Guerra (1985) 報告水耕栽培的大豆接種 Ps. putida 會提高根系lignin 含量 17~93%。Sakthivel et al (1986)亦曾報告 Ps. fluorescens 的多種菌系(strains)除可抑制多種病原菌 外,尚可增進水稻產量12~27%及棉花8~40%。Yuen & Schroth (1986)亦指出當康乃馨、紫蘿 蘭、向日葵等之種子或根接種 Ps. fluorescens 經 3~4週後,與對照組相比,可增加植株鮮重 18~41%。

生物技術在生物防治上的應用實例及潛能
  以往在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中,因傳統技術對於生物防治機制,不易了解與突破,但近 年來由於遺傳工程技術的發展,已有部分因藉由基因操作而得到解決。且由於利用基因轉移 技術來証明生物防治機制,已較傳統的相關性推測精確,故目前已被廣泛利用。目前在生物 防治機制研究主要有抗生、競生及超寄生等三方面。
(1)抗生作用的研究
  在抗生作用的研究主要証明抗生素與抑病效果的關係。方式有二:一為生化方法直接純 化抗生素來使用,但常因不易從土壤中粹取到抗生素,或因粹取之抗生素量太低或未能施用 於感染點,而無法獲得好的結果。二為利用基因分析技術,此技術可解決上述問題。應用步 驟如下:a 會產生抗生素之拮抗微生物應該會抑制病原菌或降低病害發生,b 若將會產生抗生 素的基因去除而獲得不產生抗生素的變異菌株,則其將喪失或降低對病害或病原之抑制能 力,c 當具有產生抗生素基因導入變異菌株後,應可恢復其抑制能力,d 依同樣原理亦可應用 於病原菌的測定(如產生對抗生素不敏感菌株等)。由此若獲得正相關則表示生物防治劑之效 用與抗生素有關。反之則無關。最明顯的例子有:
  Agrocin 84:它是由 Agrobacteium radiobacter K84菌株(帶有PAG84 plasmid)所產生, 可抑制 A. tumefaciens (帶有 Ti-plasmid)引起雙方葉植物的癌腫病(crowngall)。証明方式為 (i)當傳送 PAG84進入細胞內,即可產生Agrocin 84 而有抑制能力。反之若去除PAG84 則失去產生 agrocin 84 的能力進而降低它的生物防治能力 (ii)當 A.tumefaciens 之菌株對Agrocin 84 有抗性 時,K84菌株即不能抑制病原之感染 (iii)當直接以部份純化的 Agrocin 84 處理於傷口可完全抑 制 A. tumcfaciens 為害 (Moore1988)。另外由於基因轉移技術的利用又証明Agrocin 84 雖然在防 治上是重要的,但並不是有效防治的唯一機制。如 Coodsey & Moore (1982) 顯示帶有已修復 PAG 84的菌株僅能防治病害達40~50%。
(2)營養競爭的研究
  利用競爭能力強的微生物,主要在於減少可利用之特殊物質(如鐵、氮、碳、氧或其他適 宜病原生長的微量元素)而限制病原菌之生長、發芽或代謝。 由於營養競爭很難以變異菌株證 明,且添加物質可改變病害的發生,亦不能有結論性的證據顯示防治的機制是與競爭養份有 關。因此目前有顯著證明者僅在鐵離子的競爭而這又與能產生鐵離子嵌合物的微生物有關。
  土壤微生物所產生的鐵離子嵌合物曾被證明與抑制鐮胞菌的厚膜孢子發芽及發芽管伸長 有關,例如對亞麻萎凋病或小麥根腐病的導病土, 可因加入B10 菌株(可產生鐵離子嵌合物)而 變成抑病土。這顯示土壤的抑病作用部份是由於病原菌與土壤微生物競爭Fe +3 之結 果。Bakker et al(1986)曾利用 transposon element誘變 Pseudomonas putida 去產生鐵離子嵌合物的 變異菌株(sid-),發現當其與野生菌株混合處理於土壤中,其菌落增加量較單獨處理於土中者多, 而從 Ps. fluorescens 病原獲得的sid- 之菌株與 Ps. putida 野生菌株混合則其族群量顯著的降低。此 一結果被進一步證明顯示,來自 Ps. putida 的 sid-變異株會利用 Ps. fluorescens 的產生的鐵離子嵌 合物,反之則不能。透過遺傳分析不但有助於營養競爭作用機制的了解,且可將之直接應用 於農業栽培上。例如利用基因生物合成一種不平常的鐵離子嵌合物(不為有害菌所利用者), 則可適當的引入存活在一特殊寄主根圈的細菌,或利用基因轉移去改變拮抗微生物的外蛋白 質細胞膜,而能廣泛的利用土壤中微生物分泌的鐵離子嵌合物。
(3)超寄生作用研究:
  超寄生作用的研究,雖有很多例子,但已經利用在植物病原之生物防治則甚少。然而有 關超寄生微生物的寄生過程(如吸附、確認等)則有助於未來生化或遺傳上的研究。至於有關 基因操作的應用,則有Howell(1987)證明利用 Gliocladium virens 的超寄生是否與 Rhizoctonia solani 引起的棉花猝倒病有關(因為 G. virens 除可寄生病原菌之菌核外,尚與抗生素 viridin和 gliotoxin 有關),經利用無寄生作用,但會產生抗生素的變異菌株,發現其除生長較慢外,仍 與野生菌株具有同樣的防治效果。說明了 G. virens 的超寄生作用不是生物防治的主要機制。 而此一結果提供了變異菌株分析是研究生物防治的良好例子,以及證明依靠外在表現出來的 相關性(如抑制作用),去推論生物防治機制是危險的。
  另外由於細胞融合技術(protoplast)的開發,也提供了寄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的應用, 例 如Stasz and Harman (1987)報告 T. harzianum 在不同菌株之核融合中,篩選出的菌株, 有些是 較具有防治 P. ultimum 的效果。因此生物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於生物防治機制的探討,而且 可產生較有效的生物防治用微生物。

基因轉移技術(gene manipulation)在防治上的應用
  拮抗菌在田間常受環境因子影響其殘存能力而降低其防治的效果,使得其防治成本等問 題。基因轉殖技術主要為選殖具有防治效應的基因或殘存能力較強的基因,然後轉移至作物 或適合於存活在植物根圈內的微生物(或葉表微生物)來達到防治效果。在美國於植物表面分 離一種黃色細菌( Erwinia herbicola ),其中有些菌株會製造對梨火燒病( Erwinia amylovora )的抗菌 物質,有些具有高纏化率,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將高纏化力基因轉移至會產生抗生物質的菌株 中,而增強這些拮抗菌在田間的殘存能力和抗生能力。目前雖然尚無實際應用在真菌病害防 治者,但由於其在病害防治上的應用深具潛力(如siderophores),且鑑於在醫藥、發酵工業、 細菌、病毒已有成功的例子,實是吾人應努力的目標。

結語

  生物防治成功與否,由於牽涉到病原菌、拮抗微生物、寄主及環境條件等多項因子的相 互作用,因此它的應用與施行首應具備管理病原菌病害所須有的知識,尤其應先透晰病原菌 本身生物學與生態學的全貌,同時也得明瞭作物及拮抗微生物生態,才能確保生物防治的成 功。最近國外有關螢光細菌對其所產生的 siderophores在抑制鐮胞菌( Fusarium) 屬及其他土壤病 害的研究甚多,尤其基因操作技術在生物防治機制的探討,更有助於生物防治策略的擬定與 突破。

生物農藥枯草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之應用

生物農藥枯草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之應用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陳俊位
前言
  自化學農藥開發出來後,因其具長效性與速效性的效果,在病蟲草害的控制上可達到非 常好的效果,除節省人工外,並可增加作物品質及收益,而使農民穫得之利潤比以往提高許 多。農民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因而大量使用這些化學藥劑,來達增產的目的。但在農民為 求利益而大量施用農藥的情形下,農藥濫用及誤用的情形屢見不鮮,如歷年來的毒葡萄事 件、柳丁退酸劑事件及日前的毒茼蒿事件等,皆是農民為了獲得高利潤因而不當使用農藥的 例子。在面對化學農藥濫用,破壞生態平衡及危害人類安全的情況下,生物農藥的開發,為 解決此一問題的有效方法。生物性農藥係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細菌、真菌、病毒等或其毒性物 質,作為防治病蟲害及雜草之藥劑,由於其具專一性且對環境生態影響少,且目標病蟲草害 不易產生抗藥性,開發生物性農藥已成為目前農藥研究的重點,現今市面上的蘇力菌、核多 角體病毒、蟲生線蟲等殺蟲劑為已開發應用的商品化製劑,而應用在病害方面則以木黴菌 ( Trichoderma spp.)、枯草桿菌( Bacillus spp.)及螢光細菌( Pseudomonas spp.)等為主,這些拮抗微 生物對病害之控制效果在許多研究上已證實其可行性。

枯草桿菌之特性及拮抗範圍
  桿菌屬( Bacillus spp.)細菌普遍存在於土壤及植物體表,本屬細菌中部份種類由於可產生 對植物病原真菌、細菌甚或有害昆蟲等具有毒害作用之抗生物質,因此常被加以研究並發展 應用於植物病害或虫害的生物防治上;其中如蘇力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 ),其所產生之一種 結晶蛋白對鱗翅目害虫的幼虫具有毒害作用,此一細菌已被大量培養並經商品化推廣應用於 實際虫害防治工作上多年,是本屬細菌應用在植物病虫害之生物防治上最成功的例子;在植 物病害防治上,本屬細菌常被研究應用的有 B.subtilis、B.cereus、B.megaterium 以及 B.pumilus 等,其中尤以枯草桿菌 B.subtilis 在生物防治上之應用最具潛力。根據學者們多人之研究,可 被枯草桿菌拮抗抑制的植物病原菌種類包括有 Alternaria solani、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Monilinia fructicola、Penicillium digitatum、Rhizoctonia solani、Sclerotinia sclerotium、Uromyces phaseoli、Verticillium albo-atrum、V.dahliae、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 以及 Xanthomonas campestris 等,此種廣效性的抗生作用極適合應用於植物病害的防治上,這 方面的研究在國外已有諸多成功的例子。枯草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應用範圍極廣,包括 土壤病害、葉表病害(如菜豆銹病)、儲藏期病害(如桃褐腐病、柑橘青黴病)等,其中以土壤病 害方面有關之研究最多,值得一提的有康乃馨莖腐病( Fusarium oxysporum f.sp. dianthi )、洋蔥苗 腐病( Sclerotium cepivorum )、馬鈴薯炭腐病(Charcoal rot,由Macrophomina phaseolina 及 Botryodiplodia solanituberosi 所引起)、楓樹維管束病害( Verticillium dahliae )、以及Olsen氏等在苗 期舞病( Rhizoctonia solani )防治上的應用,Turner氏等並發現以枯草桿菌處理花生種子,可促進 種子發芽、出土、固氮菌(Rhizobium spp.)的纏據、並抑制 Rhizoctonia solani AG-4的感染,因而 促進根的生長,進而提高花生產量;此外台灣Tschen 氏等在綠豆苗立枯病及其它 Rhizoctonia solani 所引起的根部或莖基部病害防治上的應用等,效果亦相當卓著。而在台灣有關枯草桿菌 於植物苗期病害防治,以吳氏及陳氏分別應用於菊花、聖誕紅等扦插苗苗期病害防治效果最 為顯著。

枯草桿菌之作用機制
  枯草桿菌屬內有許多 Bacillus spp.對植物病原真菌和細菌具有拮抗作用,此因枯草桿菌在 其代謝過程中,至少會產生66種不同的抗生素。會產生抗生素的枯草桿菌除可將菌體直接噴 灑植物葉片保護其免受葉部病害為害外,並可製成粉劑或純化出其抗生物質,進行種子覆被 或土壤處理。枯草桿菌屬產生的抗生物質為分子量範圍在270~4500 Da 間的胜呔類抗生素, 而同一種枯草桿菌常可同時產生分子量相近的多種抗生素,其組成結構為多個胺基酸以環狀 結構聯接,故其較不易被動植物的蛋白酸水解,本屬微生物產生抗生素的種類依其所在細胞 位置及分子結構可分為三類,分別為胞內環狀胜呔脂類 ( In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o-lipids)、胞 外環狀胜呔脂類(Ex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olpids)及胞外胜呔環狀類 (Extracellular cyclic peptides) ,其所產生不同類之抗生素可對不同的病原菌產生抑制作用,如 Cercospora kikuchii 、 Verticillium dahliae 、 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 、 Alternaria mali 、 Rhizoctonia solani 、 Pyricularia oryzea 、 Xanthomonas oryzea 及 Pseudomonas lachrymans 拮抗範圍廣,為一具生物農藥 發展潛力的菌種。

枯草桿菌之應用實例
  利用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所研發生產之枯草桿菌( Bacillus subtilis )生物製劑,應用於菜 豆栽培上,以期能減少苗期病害的損失及增加其產量。溫室試驗利用盆缽栽植菜豆(台中一 號),於種子播種後施用枯草桿菌製劑500倍,於種子發芽後調查其發芽率,處理者之發芽率 比未處理者高兩倍。田間試驗於種子播種後一週以500倍枯草桿菌溶液灌注於土壤中,隔週處 理一次共二次,於第四週調查菜豆植株之園藝性狀,發現處理枯草桿菌者其株高、葉長、葉 寬及地上部鮮重皆高於未處理者。而在根系固氮根瘤菌的形成上,處理枯草桿菌者其感染率 100%高於未處理者之30%,平均每株根瘤數5.9個也高於未處理者的3個。在植株隨後生長 上,處理組可提早花期一星期,植體內氮素含量5.09%高於未處理組之3.99%,而在菜豆產量 上處理組每株平均0.531公斤高於未處理者之0.368公斤。由結果顯示施用枯草桿菌製劑,除可 增加菜豆苗期的發芽率外,並可促使根系固氮根瘤菌的形成,進而使植株在生長、發育及產 量上皆優於未處理者。

結語
  台灣枯草桿菌生物製劑的研究,除了有吳氏、中興大學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篩選具拮抗 能力的枯草桿菌,研究其製劑化之可行性外,其它的研究則甚少。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作 物種類繁多,病害發生嚴重且複雜,以往農民偏重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工作,然而常發生 農藥殘留問題。為此,篩選適合各病害生物防治的拮抗微生物為當前研究的重點,而在篩選 到拮抗菌株後,如何將其量產製劑化、拮抗成份分析及確定、規格化及商品化、儲運、施用 技術和環境影響評估,皆有賴研究人員的努力。期望能量產有效的生物農藥,以降低農藥的 使用,除能防止農藥殘留的問題外,並可保護環境免受污染,使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植物病害的殺手明星 枯草桿菌

專題報導 生物農藥
枯草桿菌是細菌的一種,原先篩選自枯乾的稻草,
所以稱它為枯草桿菌,可應用在土壤中,
作為抑制作物根部病菌生長的植物保護製劑。
■謝奉家
植物病害的殺手明星
枯草桿菌枯草桿菌的用途許多重要的植物病害都是由土壤或根圈真菌所引起的,因此可以利用土壤微生物間的拮抗作用,研發抑制真菌生長的生物防治藥劑。目前從自然界已篩選出一些具有殺菌活性的微生物,在國內外也有部分產品上市,例如假單胞菌、
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木黴菌與鏈黴菌等。

在中小學生的細菌培養觀察實驗中,把枯乾的稻草泡在水中幾天後,會有細菌滋生,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一些桿狀的細菌,這就是枯草桿菌!枯草桿菌屬於革蘭氏陽性、好氣性的桿狀細菌,普遍存在於土壤及植物體表,形態上的主要特徵是具有周生鞭毛及內生孢子。這類細菌在食品、飼料添加物、酵素、以及種子保護劑等生技產業上,已應用多年,屬於安全的有益微生物。

枯草桿菌會與病原菌競爭根系中的營養分,進而成顯微鏡觀察到的枯草桿菌孢子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枯草桿菌許多重要的植物病害都是由土壤或根圈真菌所引起的,因此可以利用土壤微生物間的拮抗作用,研發抑制真菌生長的生物防治藥劑。20 科學發展 2005年7月,391期
年已發表在期刊中的資料顯示,其中只有11種有確定的結構與功能。有些產品已鑑定出一種稱為「iturin A」的抗生物質,這種化合物會與病原真菌細胞膜的固醇分子作用形成複合物,使得離子傳導孔隙增大,改變細胞膜的滲透性,讓鉀離子迅速流出,進而導致病原真菌菌絲分解並抑制孢子發芽,達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枯草桿菌製劑抗生物質的作用,是整個菌體代謝物的綜合作用,而不是像傳統應用上單一抗生物質的作用。由於是多重作用機制,這類製劑不會發生傳統農藥應用上常見的抗藥性問題,而且對土壤、生態環境為優勢菌種,降低病原菌的危害;加上可以產生內生孢子,在逆境下容易存活;且在產孢過程中,可產生對多種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物質,應用性極廣。因而在植物病害防治藥劑的開發上,倍受重視。

枯草桿菌不僅可以直接噴灑在植物葉片上,保護葉部免受真菌病害,例如菜豆銹病,也可施
用在土壤中或做種子拌種處理,以預防土壤病害。牠對於多種作物的生長,尤其是根部的發
育,有極為明顯的促進作用,還可做為蔬果採收後防止腐敗的抗真菌劑,例如防治桃褐腐病與柑橘青黴病等。

抑制其他微生物
枯草桿菌製劑的植物病害防治機制,至今尚未全盤了解。主因在於它所表現出來的功能是多
重作用機制的結果,包括與病原菌競爭營養及空間、抗生物質的作用、促進土壤中大分子的分解與營養的有效吸收、改善土壤性質、以及促進作物生長與抗病性等,需要許多因素相互搭配,才能達到成功的拮抗作用。例如,把孢子活菌施用於作物的葉面和果實的表皮上與土壤中,會與病原真菌進行生長競爭,而由於枯草桿菌屬細菌類,較真菌生長快,因此能迅速把周圍可利用的營養吸收殆盡,進而獲致防治效果。
枯草桿菌對病原真菌和細菌具有拮抗作用,可以產生許多代謝產物和抗生物質。曾有文獻指
出,枯草桿菌至少有66種不同的抗生物質,但近枯草桿菌對檬果炭疽病菌的對峙試驗 把14株不同的枯草桿菌株分別定量置入含等量檬果炭疽病原菌的14只培養皿中,經同溫、同濕度培養後,病原菌生長範圍越小的,表示該培養皿中的枯草桿菌抑菌效果越好。
不同濃度的枯草桿菌產品對檬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情形
各拮抗菌在培養基上抑制柳丁青黴菌絲生長的情形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下,可看到枯草桿菌造成柳丁青黴菌分生子梗的生長畸型。以及植物生長,都有促進性的正面效果。
研究和應用現況
多年來有關枯草桿菌的研究開發,大都著重在土壤傳播的病害方面,許多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已證實,具應用潛力的病害標的,包括康乃馨莖腐病、玉米苗枯病、甜菜舞病、洋蔥白病、菊花莖腐病、蘋果癌腫病、葡萄枝枯病、楓樹黃萎病以及柑橘綠黴病等。
例如中興大學植病系曾篩選到BS1菌株,牠對於菸草白星病、茄科作物細菌性葉斑病、
芒果細菌性黑斑病,以及山蘇、蟲草與山藥等作物白絹病的防治,效果都明顯優於廣為使用
的化學藥劑。另外,在水稻栽培上,近年來極受重視的白葉枯病危害,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對蘭科植物、豆科作物、青心烏龍茶樹、金線連等,生長促進作用都相當明顯,產
量也優於未經處理的。近年來,農委會藥毒所也針對國內本土枯草桿菌與相關芽孢桿菌屬進行拮抗菌株篩選與蒐集,且已初步獲得一些具研發潛力的菌株。至於如何分析及確定牠們的拮抗成分、量產製劑、訂定規格及商品化、儲運、施用以及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等,仍有賴研究人員的努力。國外把枯草桿菌應用在病害生物防治上,已行之有年,且已有商品化的生物製劑上市。例如知名的科迪亞克(KodiakTM)製劑,就是美國古斯塔夫森公司的產品,它的
主成分是枯草桿菌內生孢子,主要應用在種子處理,防治苗期病害的危害。俄羅斯新西
伯利亞公司近年來所推出的枯草桿菌商品貝克芬(Bactophyt TM),主要推薦使用於細菌性
病害的防治。民國90年,台灣就有光華農藥公司完成登記,生產枯草桿菌微生物殺菌劑
「台灣寶」,推薦用於豌豆白粉病的防治。近年來也陸續有其他公司研發的產品上市。

未來願景
由於生物殺菌劑產品的有效成分可以是單純的菌體,或是其代謝產物,也可能是菌體加上代謝產物的作用,所以在生產過程中,會依不同的需求,採取不同的發酵方法。為防止市售產品參差不齊,量產時應該採用可測定枯草桿菌產品有效生物活性等的品管方法。目前藥毒所正積極進行枯草桿菌主要抗生物質,例如表面素、iturin A等的相關研究,相信不久可對上述殺菌劑產品的主要活性組成,有更明確的了解與評估。
台灣傳統化學農藥產業已低迷了相當長的時間,如果還想在全球農藥市場上重新出發,生物農藥的推廣是民間與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與傳統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的市場目前占有率雖不高,但最近幾年隨著環保消費意識的提高,市場成長相當快速,尤其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預期微生物殺菌劑商品的進口種類與數量均會增加。藥毒所已針對市場上種類較多且國內已有製造生產的枯草桿菌,著手訂定相關產品規格的檢驗方法,協助農政主管機關進行有效的管理。
謝奉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科學發展 2005年7月,391期 21

台東農改場3合1藥劑 降低秧苗發病率

台東農改場3合1藥劑 降低秧苗發病率

台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駿奇展示使用3合1有機資材的秧苗,不但根部健壯、也能減少9成以上秧苗立枯病發生。
記者潘俊偉/攝影
農委會台東區農改場昨天發表1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將市售3種藥劑調合成有機材,施藥後可有效減少秧苗立枯病9成發病率,也適用一般作物,沒有技術轉移問題,是農民一大福音。台東農改場指出,水稻是台東地區主要作物,但往年第1期作育苗箱,常發生嚴重苗立枯病危害,每年損失20萬盤秧苗約640萬元,為協助農民減少損失,農改場長期致力研究發現抑制秧苗立枯病發病的有效方法。
台東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林駿奇表示,民國100年曾有單一育苗業者,因苗立枯病的危害,損失超過20萬盤秧苗,以每盤32元計算,約損失超過640萬,他因此針對秧苗立枯病的10種病原菌,進行研究力希望找到抑制的方法。
他說,經試驗後發現,市面可買到的亞磷酸混合木黴菌、枯草桿菌,不但能有效減少秧苗立枯病發生達9成以上,秧苗更健壯有力,調合的有機資材,每公升可噴灑3盤秧苗,成本僅需2.2元,非常低廉。
「重點在藥劑加入的時機點」林駿奇指出,有機資材調製以1公升的水為例,先加入20公克亞磷酸,再加入20公克氫氧化鉀後,再加40公克木黴菌、40公克枯草桿菌,在秧苗綠化初期噴灑,間隔3到5天後,再噴第2次,即可確保秧苗健壯有力。
林駿奇說,除秧苗外,合成藥劑也曾使用在番茄幼苗,番茄苗的育成率也從9成,提高到9成9,經濟實惠。林駿奇呼籲農民,如需調合技術,可直接到台東農改場或電洽(089)325110分機734,林駿奇將免費為農民講解調合方式。
【2013/12/23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台東農改場3合1藥劑 降低秧苗發病率 | 基宜花東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377952.shtml#ixzz2pUEgvwby
Power By udn.com